您好!欢迎访问西安汉风展览展示有限公司网站!
展览展示“一站式”服务,让参展更为轻松

服务热线 18629518869    18691631169

咨询热线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资讯 > 公司新闻

国内外有哪些创新不同于传统布展的艺术展览方式?陕西展台搭建公司告诉你

所属分类: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 2020-02-27    作者:
  分享到:   
二维码分享

国内外有哪些创新不同于传统布展的艺术展览方式?陕西展台搭建公司为您详细分享!

艺术展览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展览的空间形式,因为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下,观众对艺术品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传统的布展方式

一般来说,传统的展览基本上就是在所谓的“白立方”空间 ( White Cube Gallery )了,也就是画廊、美术馆和艺博会的空间形式。开始是因为抽象艺术的兴起以及包豪斯流派的审美所致的缘故,在二十世纪初期作为一种新的,现代的展示艺术品的方式而流行开来。而在以前十八和十九世纪的时候,陈列方式通常都是紧凑对称的,是为了方便艺术品的对比鉴赏。  艺术品陈列的方式经过了漫长的演变,逐渐发展到今天这种“白”+“宽敞”的样式。展厅就像一个白色的立方体一样,除了艺术品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元素。这样一来,艺术品的陈列是清晰的,作品基本放置在观众的视觉水平线上。参观的观众很容易就能把注意力放在展出的作品上,干扰比较少。宽敞的空间除了能够从容地容纳观众(画廊新展的开幕聚会、公共美术馆的参观人流),也能够给艺术品“呼吸”的空间,也就是作品的相互间隔可以更开一些,这比密集地摆放作品观感更好。  这里还有很有趣的一点。19世纪展示艺术品的博物馆在建立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过艺术品的存放,而且也没有“策展人”的存在。而正是因为墙上的展示过于拥挤,所以才有“策展人”来决定作品的去留。  白立方的照明设施完备,有充足的电源插口,空间比较大,所以就比较灵活,除了能够放置大件的装置作品,也能够重新改造装修(比如单独围出一个区域展示一件录像艺术)。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艺术品都适合在白立方里面展览,白立方基本就是布展的“默认设置”。  而“白立方”(White Cube)这个词,来自于布莱恩·奥多尔蒂(Brian O’Doherty)1976年发布于《艺术论坛》上的文章“白立方体内:画廊空间的意识形态”(Inside the White Cube: Ideologies of the Gallery Space)。在这篇文章当中,他提出:  展示空间的变化,和观众看艺术品的方式造就了现代艺术的历史。甚至现在,我们已经到了“..眼看到的不是艺术品,而是整个空间的地步。 不过事实上,布莱恩只是给这种展览的形式取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其实早在1930年代,MOMA就在..任馆长阿尔弗雷德·巴尔(Alfred Barr)的带领下,采用了这种“白立方”的布展模式。这种“白立方”的模式在MOMA影响力的加持下,很快就流行开来,成为一种主流的布展形式。

户外艺术节

“白立方”的形式,把艺术品与外界空间隔离开来,而且“白立方”也有一种类似教堂的功能——当艺术品陈列其中时,它被仪式化和神圣化了,因此来凸显出艺术品的价值。  这种陈列的方式从1930年代开始到现在,其实已经持续了很久了。一种成熟的范式往往会受到人们的反思。这种艺术品在一个白立方内与外部隔绝的方式真的好吗?那么艺术展是不是会同质化呢?找一个“白立方”,再往里面布置艺术品,似乎从这个角度看,和麦当劳选址经营进货没什么区别。也就是说,正当全世界所有的麦当劳都差不多一个样的时候,全世界所有的“白立方”也差不多是一个样的。这些“白立方”里面的艺术品往往和“白立方”没什么密切的联系,因此这些艺术品在任何的“白立方”内,展示效果也差不多。  而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的出现,让我们看见了艺术品的另一种展示模式。  这是日本每三年举办一次的艺术节,地点在“越后妻有”这个地方。在日本古代属于越后国,现在离东京两个小时的车程。而“妻有”是日本语“死角”的谐音,因为这里多山的地貌,在古代的时候被认为是相当偏远的地区。这里夏季炎热,冬季白雪皑皑,却物产丰富。当地人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农耕习惯和农耕文化。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许多当地的年轻人离开了这个乡村,去到了大城市。当地面临着空心花,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当地人原本引以为傲的农耕文化在城市文明的冲击下显得落后。可是,当城市出现各种环境和社会问题的时候,人们又往往把目光放到乡村。  北川富朗,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的创办人,就把当代艺术与古老的农耕文明联系在一起了。  简单来说,就是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通过在当地的生活,在村里的老人的启发和义工的帮助下,在这7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融合当地风土人情的艺术作品。四面八方的旅客也可以在这里欣赏艺术品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特有的风土人情。而通过这种方式的确也起到了振兴当地作用,许多游客也慕名参观。  濑户内国际艺术祭也和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类似,只不过地点不太一样,也是三年一次。越后妻有举行在群山之间的村落,而濑户内国际艺术祭举行在群岛,它..举办在 2010年,一般分为春、夏、秋三个会期,。多为3月份开展,一直持续到11月份。其中的直岛已是日本旅游的标志性景点,每届约有一百多万的访客,是越后妻有的两倍,其中原因和背后的支持者与总监制,福武总一郎息息相关。福武总一郎早在九零年代就有意地帮这群岛屿规划成“一岛一美术馆”并也一直持续地朝着这个理想迈进。  播客《艺术有读》有一期就讲这个,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听一下。

公寓艺术

正式因为在传统模式办展的诸多不便,所以便有了其它的一些办展的方式。公寓办展就是其中的一例,就是艺术家在自己的家里面举办展览。一方面,艺术家在自己的公寓办展可以免去寻找展览空间的麻烦(当然,前提是公寓的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另一方面,公寓办展也有一定的隐秘性,这种形式的展览基本不面向公众。展览的内容完全由艺术家自己决定,形式比较自由。  我比较喜欢王功新在1995年的作品《布鲁克林的天空》。那是他1995年从纽约回到北京后做的一件作品,他请工人在北京东四的一间小屋内挖了个三米深的大坑,在坑底放置了一个录像显示器,播放他从纽约老公寓顶拍摄的布鲁克林天空影像。井底传来的一个声音:“看什么看,有什么好看的!”“天空有点云?”“有什么好看的!”。是他本人录制的。这口井也有这样一个意思:地球从北京这一端穿过去,就是布鲁克林的天空。这件作品就是在他家里面做的。  “公寓艺术” (Apartment Art)的概念,是高名潞提出来的。他所提出的“公寓艺术”指的是1970年代到1990年代之间的中国,在体制外完全由艺术家自发形成的独立活动和展览形式。开始是由于作品在当时被认为是先锋和激进,不能被公开展示,所以艺术家们就在自己的公寓里面展示艺术品。  到了后来的90年代,先锋艺术群体进入公共领域后,仍然有许多艺术家,特别是海归的艺术家夫妇在私人空间里面展示一些小型装置和观念作品,这些作品大多展览之后就被丢弃。  不过随着大量的艺术园区和画廊空间兴起之后,这种艺术模式也逐渐走到了尾声。不过,曾经的这段历史仍然可以被我们参考。无论怎么说,在家里办一个展览,本身也是挺不错的一件事情。

酒店房间艺展  说到在家里面办展览,那还有没有其它的地方可以办展览呢?酒店的房间其实也算一个。  在香港举办的亚洲当代艺术展就算一个,一年举办春秋两场,分别对应三月的巴塞尔和十月的秋拍的市场环境。它的模式就是画廊和参展商支付相对较少的费用换取豪华酒店的房间,在4天的展期内把这个房间的白天作为展览的场所,晚上作为参展人员的住所。而在这个亚洲当代艺术展展出的艺术品,大多出自正在成长的新兴艺术家们,价格也相对容易被艺术爱好者接受。而瞄准这个价位市场的亚洲当代艺术展,也的确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

其它空间

车库、防空掩体  可以这样说,很多空间都可以办展览,车库,地下掩体都行。  车库实验艺术空间成立于2018年1月,是本裕艺术机构之下设立的独立于机构画廊之外的自主空间。面向年轻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它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桥外交公寓A区4号楼的车库,在改造后面积为9平方米。  其实这9平方米真的很小,但是也是它的特色,正是因为小,所以艺术家通常是根据空间进行创作,有一种因地制宜的感觉在。用这个车库实验空间的描述就是:  使用空间的狭小转换为其独有的特性,与常态的大空间拉开了项目表达的不同诉求与态度,用浓缩空间载体的特殊形式,为艺术家呈现自己的观念提供不同的可能和机会。    同样在北京,也有一个很有特色的独立空间——掩体空间。成立于2017年,位于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院的段祺瑞政府旧址内,是当时驻华北日军司令冈村宁次的地下工事。其实这个掩体空间的创办人彭晓阳,一口气总共创办了三个非盈利空间(外交公寓12号空间、掩体空间以及纹身店实验空间),并且这三个空间都颇具特点。  掩体空间原本就是地下的防空军事设施,自身特点就非常强烈。张培力曾经利用过这个空间的特点举办过个展《没有网络》,掩体空间对这个展览的文字描述是这样的:  观众进入空间后电磁锁会将门自动锁上,五分钟后才会打开。空间内部的灯是感应的,观众身体稍作移动,昏暗的灯光会亮起,停滞不前则灯光熄灭。声音系统以倒计时的方式不断提醒观众剩余的时间。艺术家利用灯光与声音做为媒介,使整个空间转化为作品。观众置身其中,从而自动被转换为作品的一部分。 可以说车库空间和掩体空间都因为自身的空间特点的原因,决定了要与展览的作品有着紧密的关系,而且,这种展览的可复制性也是非常低的。总之就是十分具有特色。

虚拟空间展(互联网、VR)

那些在虚拟世界办展的人,他们可是认真的。史莱姆引擎当代艺术空间 就是一个在虚拟世界的独立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不受地理和时空的限制,任何人在任何的时间与地点,都可以通过一台能上网的设备进行访问。它创立于2017年10月,由李汉威、刘树臻与方阳共同策划与运营。之所以叫做史莱姆,是因为发起人之一李汉威希望通过名字赋予平台不一样的特质。“我希望史莱姆引擎是流动、没有特定形状的,与此同时,我们也想做一些给展览、当代艺术解压的事。”  在虚拟空间办展,想象一下戴VR眼镜看展,说不定在未来是一种很普遍的看展方式呢。现在已经有一些美术馆把自己的展览搬到虚拟空间里面了,观众戴上VR眼镜就能实现在家看展。不过这种是把线下的展览复制到线上,而史莱姆引擎当代艺术空间是直接在线上创办的,本质上就有些不同。  在虚拟空间创办展的基本技术条件目前已经具备,不过这种制作虚拟展览的技术还远远没达到大众普及化的程度,因为不是每个人都会计算机建模(但基本人人都已经可以看虚拟展了);另一方面,展览的效果或许受限于目前计算机的限制。不过,无论怎么说,虚拟空间办展都是一种十分有趣的方式。  这些林林总总的展览方式,就是当代艺术生态多样性的体现吧。